本报讯(记者杨荣)山西大力实施“农民健康工程”,仅一年多时间,全省119个县、市中就有105个县市的县市医院完成了改造任务,94个县市的县市防疫站、92个县市的县市妇幼保健站、418所中心乡卫生院完成或正在搞改扩建工作。完成或正在搞改扩建工作的县市医院、防疫站、妇幼保健站和中心乡卫生院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9%、80%、78%和71%。
改革开放以来,山西的农村卫生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,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、新困难:不少县医疗保健设施落后,很不适应农民防病看病的需要;许多乡镇卫生院萎缩,有的甚至有濒临倒闭的危险;多数村保健站消失。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于1997年10月制定了“2000年农民健康工程”。其主要内容是:一、改造、扩建好县医院、县防疫站、县妇幼保健站和中心乡卫生院;二、发动群众建立健全村保健站,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;三、举办各种培训班,提高农村医疗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。“农民健康工程”2000年底前实施完毕。
加强领导,明确责任,这是山西“农民健康工程”短时间内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。“农民健康工程”一制定,省政府就与各地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。责任书明确规定:贫困县的改扩建资金由省地县统筹解决,非贫困县的改扩建资金由地县自筹解决。运城地区为了把目标责任书落到实处,不仅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,还细化目标责任制定了“农民健康工程1112计划”。由于地委抓得紧、抓得实,全区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7%。
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,是山西“农民健康工程”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的又一原因。以农村建立保健站、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例,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市要把这项任务作为一项“民心工程”、“德政工程”坚决完成好,同时又提出各县市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。大同市根据这一原则将合作形式确定为“贫困型”、“温饱型”、“小康型”三种形式。“贫困型”在经济基础差的村推行;“温饱型”在经济基础尚可的村推行;“小康型”在经济基础好的村推行。由于他们坚持了“宜大则大、宜小则小”的原则,合作医疗制度很快在全市广大农村推行。目前,全市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占全市农村总数的37%。